林图百科 | 回眸历史中的文人四友——乐在“棋”中
琴棋书画,又称为“四艺”,是古代文人雅士、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们修身养性、陶冶情操的方式,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象之一,被称为“文人四友”。
●琴指古琴,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代表。
●棋指围棋,是黑白天地间君子博弈的一种手段。
●书指书法,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等。
●画指绘画,它包含了水墨丹青,包含了工笔写意。
棋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,自古以来,无数仁人志士、才子佳人都热衷于执子对弈,钻研棋谱。本期百科带大家走进围棋的世界。
围棋起源与发展
围棋,起源于中国。有关中国围棋的起源,历来素有多种版本。流传最为古老的是:围棋是由上古时期的尧舜帝发明一说。围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古老历史,是我国棋类的鼻祖。
春秋战国时期
春秋战国时期,围棋已经在当时的社会广为流传。古籍《左传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中都有详实的记载。这时也出现了第一位专业棋手,名为弈秋。
秦汉时期
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有关围棋的事情也少有记载。围棋在东汉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,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人观念的转变。也就是从“道”的角度确立了围棋的重要意义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
魏晋南北朝时期,玄学的兴起,围棋更加兴盛,下围棋也被称为“手谈”。上层统治者,建立“棋品”制度,对水平高的“棋士”,授予与棋艺相当的等级。当时的棋艺共分为九品,而日本围棋的“九段”也和中国有一定的渊源。
唐宋时期
唐宋时期的帝王多以下棋为雅,所以围棋得到了大力推崇和发展,对弈之风盛行全国。此时的围棋,可以帮助人陶冶心志,增长智慧,令人身心愉悦,是男女老幼皆宜的闲趣项目。
唐代实行“棋待诏”制度,棋待诏,就是专门陪同帝王下棋的专业棋手。这些“国手”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后入选的棋艺人才。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时期持续了大约500余年,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一段夺目的时代。从这时候开始,围棋也渐渐走出了国门,传到了邻国日本和朝鲜。
明清时期
明清时期,围棋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高。各种围棋流派纷纷兴起。坊间在上层的带动下也开始醉心于棋艺。此时棋艺高手也人才辈出,尤其是过柏龄所著的《四子谱》堪称为杰作。还有梁魏今、程兰如、范西屏、施襄夏四人被称之为“四大家”。
围棋成语与典故
举棋不定
据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朴素的围棋理论。
“举棋不定”一词正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,“弈者举棋不定,不胜其耦。”
意思是:下棋时拿着棋子,不知该如何下。比喻做事情有很多顾忌,犹豫不决。
这是在告诫人们:如果下棋时如果左顾右盼就无法取得胜利。
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。
春秋时期,卫国国君卫献公骄奢残暴,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政变,将卫献公赶下台。后来,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做错了,便嘱咐儿子宁悼子一定要将卫献公迎回卫国。
一直流亡在国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死,便派人同宁悼子联系,并许诺自己回国后让宁悼子掌权。
大家都反对宁悼子做这样的蠢事,其中有一个大夫说:“十二年前,宁家驱逐卫献公,并没什么过错。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,这很危险。就如同下棋,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。对待一个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,犹豫不决就会招来灭族之祸。”
但是宁悼子独断专行,不听劝说,迎回了卫献公,最后果然被献公用计除死。
观棋烂柯
唐·孟郊《烂柯石》
仙界一日内,人间千载穷。
双棋未遍局,万物皆为空。
樵客返归路,斧柯烂从风。
唯馀石桥在,犹自凌丹虹。
这首诗就取材于烂柯山围棋的传说。
朱权《烂柯经》
故事讲的是晋朝一位叫王质的樵夫去打柴,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下围棋,于是驻足观望。看了多时,童子说“你该回家了”,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,一看斧柄(柯)已经腐朽了,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了。
他回到家后,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,无人认得他;提起的事,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。原来王质打柴时误入仙境,遇到了神仙,仙界一日,人间百年。
后人把“烂柯”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,观棋烂柯比喻时光飞逝。
专心致志
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今夫弈之为数,小数也,不专心致志,则不得也。”比喻心里很专一,注意力集中。
书中记载了弈秋教棋的故事:“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专心致志,唯弈秋之为听;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鸿鹄将至,思缓弓缴而射之,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为是其智弗若欤?曰:‘非然也’。”
弈秋是名棋手,也是个围棋教练员。他教学生下棋,首先要求学生“专心致志,刻苦钻研。”
孟子认为,两个人的智力没有什么不同,不同的只是对学棋的专一程度,因而产生差异。做任何事都应该专心致志,才有所成。
人生如棋,落子不悔;
烂柯之中,胜负寻常;
闲敲棋子中,一局得千载。
—END—